永远的家园 - 中同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1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汉命理学(学问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12 18:48
  •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4:5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藏命理学初探

    佛教在印度起源后,向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传播的过程中,吸收各地的风土民情,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出蕴含各地区文化特色的佛教传统。属于南传佛教的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的佛教即是如此,属于北传佛教的中国、西藏等地的佛教亦复如此。佛教传入西藏之后所发展出来的西藏佛教在各大佛教传统中尤其显得风格独具,既深奥又神秘。西藏佛教不仅承续了印度佛教小乘、大乘与金刚乘完整的传承,也吸收、融合了邻近与西藏本地的文化,包括印度、西域与西藏本土的文化,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汉藏命理学」为例,探讨西藏佛教如何与西藏本土民间信仰和来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融合,并介绍「汉藏命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内容。本篇论文根据的藏文原典为格西洛桑楚勤嘉错(1889-1958)于一九二一年所著的《如意宝树》。
    汉藏命理学在西藏学界的研究概况
    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学界便出现说明「汉藏命理学」对西藏民族重要性及与「汉藏命理学」相关的研究。早在一八六三年,Emil Schlagintweit就在其著作Buddhism  in  Tibet的第十七章针对「汉藏命理学」加以阐述。Schlagintweit藉由命理师使用的图表以及表上的短文,简略介绍西藏人如何推算吉凶 。
    一八九九年韦戴尔(L. Austine. Waddell)在其著作The Buddhism of Tibet or Lamaism中,以一章的篇幅略述「汉藏命理学」的基本原理,其叙述主要根据西藏命理师的口述资料。
    自此之后,直到廿一世纪中叶为止,西藏学界对「汉藏命理学」的研究,不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显著的进展。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依文献、历史与义理的次序研究「汉藏命理学」的学者首推德国的Dieter  Schuh。Schuh在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间陆续发表了几篇关于「汉藏命理学」的文章和著作。Schuh在其著作中介绍了数种「汉藏命理学」的重要文献,详细说明其结构与内容,并且论述「汉藏命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推算上的应用。
    「汉藏命理学」是藏文的翻译。藏文专有名词 Nag  rtsis 在西方著作中常被解释为「占星术」。然而,由其内容观之,Nag  rtsis 并不全然等同于西方的「占星术」。「占星术」乃是以天体的运行为依据准则,以之推测天体运行对人生命运影响的方法,而 Nag  rtsis  或 'Byung  rtsis 则是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原理,进行命理推算。 Nag  rtsis 的 nag 是 rgya  nag 的缩写, rgya  nag是西藏人对「中国」的称呼。 rTsis 意为「推算」或「推命」。 'Byung-rtsis 的  'byung 是「五行」之义。 Nag  rtsis 或 'Byung  rtsis  的构词说明Nag  rtsis  是一套自中国传至西藏,以五行的生克理论为基础所发展出来,用以预卜吉凶的算学。根据笔者研究结果显示,这门算学以中国命理学的「阴阳五行」为基本原理,依据五行之间的关系来推算吉凶,预卜未来。因此,不论是就字义或是内容上而言,将 Nag  rtsis  或  'Byung  rtsis  译成「汉藏命理学」是相当合理且可被接受的。「汉藏命理学」是一种融合多元文化的命理学。它是一种以中国的五行理论为基础,同时融合佛教、西藏苯教和民俗信仰,符合西藏风土民情的命理学。「汉藏命理学」中所包含的民俗信仰,除了西藏本土之外,既有来自印度,也有来自中国的成份。
                           汉藏命理学与佛教的关系
    根据西藏传统,「汉藏命理学」首先由文殊师利菩萨在中国山西五台山宣说,在中国流行之后,传至西藏本土。「汉藏命理学」如何与佛教的文殊师利菩萨产生关联?这个问题必须从「汉藏命理学」的发展史找寻答案。前文已从藏文名称 Nag  rtsis 或 'Byung  rtsis 及其具体内容说明「汉藏命理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再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早在雅隆王朝时期就已出现首篇记载「汉藏命理学」的藏文文献。根据文献描述,「汉藏命理学」在中古世纪时期即已在藏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门学科主要是由旧派,亦即宁玛派所传。又据史书《大臣志》的记载,「汉藏命理学」是由在佛教中象征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在中国的五台山所传授。《大臣志》一书将「汉藏命理学」定位为「不能引导众生趣向解脱」的学科。因此,后来新成立的西藏佛教教派自然也将「汉藏命理学」视为「非解脱道」。这种情形直到五世达赖一六五二年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之后才出现历史性的转变。 完成于公元十六世纪的佛学百 科全书《格言集锦─ ─如意宝石》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内容显示「汉藏命理学」与佛教的关系:〔居住在〕中国皇帝领土〔上的人民〕显然喜好外道的知识,对于佛陀的教法无 法深入,于此,〔佛陀〕对文殊 师利预言:「〔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人民〕无法信受我的胜义谛教法,而属于世俗谛的五行均汇集于算学之中,因此,文殊师利!你就以算学调伏他们吧!」
    在西藏人的眼中,中国人喜好外道胜于佛陀的教法,因此佛陀指派在佛教中象征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以算学调伏中国子民。此段引文之后的内容还描写文殊师利菩萨如何从中国圣山五台山东侧湖中一棵树上所长的金色莲花化现而生,又如何从文殊师利菩萨舌上所吐出的一粒唾液变现出一只大金龟,这些示现都是为了调伏不信佛法的中国人。文殊师利的调伏法门即是将五行算学的理论与佛教的教义互相联结,藉此,算学也被纳入佛教的范畴中,具体例证如:「五行」相当于「五智」;「八卦」相当于「八正道」;「九宫」相当于「九乘」;「十二 生肖」相当于「佛陀十二行相」;「十二月份」相当于「十二缘起」;「八曜」相当于「八识」;「二十八星宿」相当于「二十八自在天女」等。至于文殊师利菩萨在五台山宣讲五行算学的因缘,则是由于诸多参与法会天人的祈请。在尊胜佛母天女、七首安止龙王、塞加婆罗门为首的部众分别向文殊师利菩萨请求传授与五行算学相关的知识之后,有趣的是,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也向文殊师利菩萨请求传授五行算学。文殊师利菩萨于是讲授五行算学的三十一续部以及三百六十种占卜法。
    文殊师利菩萨在五台山将西藏命理学传给众人之后,命理学便在中国大为流行。中国命理学的文献后来由松赞干布之妃文成公主首先带至西藏。文殊师利菩萨曾经传给孔子许多命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年」、「月」、「日」、「时」、「生命宫」、「身体宫」、「财帛宫」、「运势宫」、「八卦」、「九宫」等等,后来西藏人便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许多运算模式。
       桑结嘉错(1653-1705)更在其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白琉璃释疑》中指出:「汉藏命理学」虽然不是由佛陀亲口所说,但却是的的确确由佛陀所加持过的(佛法)。经过这两位在西藏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的重新诠释,「汉藏命理学」正式被纳入西藏佛教的系统之中。格鲁派甚至将「汉藏命理学」纳入格西学程。
    根据蒋贡龚珠(1813-1899)的名著《佛学百科全书》,「汉藏命理学」属于佛学小五明中的「历算明」。

    汉藏命理学的基本原理
    经由实际分析,可知「汉藏命理学」是一门富含多元文化色彩的学科,也是佛教与西藏本土文化、民间信仰及外来文化融合的具体实例。以下介绍「汉藏命理学」最主要的原理与应用实例。讨论主要根据格西洛桑楚勤嘉错于一九二一年所著的《如意宝树》,另外参考两部命理学的重要著作《白琉璃》和《月光》。
    《如意宝树》共计八章,分别为「世界的起源」、「汉藏命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结构」、「吉凶推算总论」、「一生吉凶推算」、「婚姻吉凶推算」、「疾病推算」、「死亡吉凶推算」及「他项吉凶推算」。由内容观之,「汉藏命理学」所占卜的事项几乎含盖西藏人一生之中所有的活动项目。
    「汉藏命理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是「五行」。「五行」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命理学」中是以「生」和「克」表示;「汉藏命理学」则是以「己」、「母 」、「子」、「 敌」和「友」表示五行之间的关系,并以之当作推算吉凶的依据。
    头像被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2020-2-7 14:07
  • 签到天数: 149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推荐
    发表于 2021-7-20 22:43: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21-6-29 01:48:2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5-5-2 15:57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0 天

    [LV.1]初来乍到

    推荐
    发表于 2021-6-16 07:48:0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永远的家园 – 中同

    GMT+8, 2024-4-20 04:23 , Processed in 0.40276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