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家园 - 中同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承恩、陈健民﹕涂尔干看道德大论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 18:55
  •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3:1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报专讯】近日关于修订家暴条例的争论,弄得满城风雨。明光社及维护家庭联盟等基督教组织担心修订会为同性婚姻铺路,群起反对。他们指出若向-者让步,便会造成道德伦理的崩溃,有部分论者甚至指斥-为性暴力、性病等问题的成因。与此同时,yin审条例的第二期咨询即将展开,而相关的争论亦日渐升温。一场道德大论战,一触即发。种种现象不禁使笔者联想起19世纪末于法国发生的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

    1894年,犹太裔的炮兵军官德雷福斯被指出卖情报予德国,给放逐到法属圭亚那的魔鬼岛,在两年后却发现真正的间谍是另一名匈牙利裔军官埃斯特哈齐。可是,法国军方却拒绝重审案件,促使左拉(Emile Zola)等知识分子发起营救德雷福斯的社会运动。由于德雷福斯本身是犹太人,再加上救德运动的发起人多为反宗教的共和派人士,主张复辟帝制的天主教徒群起反扑,指斥共和派为目无权威、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者,认为他们只会促成法国社会的崩溃。

    为什么当时的保皇派可以牺牲德雷福斯的个人权利,坚决反对为他平反?

    法国大-后,法国社会出现了共和保皇两极化的局面。后者之所以抗拒共和,并不纯粹出于思想上的守旧。在大-期间,一些比较激进的共和派人士试图透过公权力实践他们的理想,甚至支持罗伯斯庇一类的独裁者,以行政手段废除宗教、清算贵族,最终却引来强烈的反弹,令法国社会陷入-─独裁─复辟─再-的怪圈,令一些宗教人士及旧贵族相信法国必须恢复大-前的旧体制。而生活在农村的法国人,则对工业-带来的转变深感疑惑,普遍有着求稳定而抗拒转变的心态,因而成为保皇派的坚实支持者。

    由于天主教信仰是法国的传统信仰,亦曾是法国王室认受性的来源,故此那是必须捍卫到底的最后阵地。由于犹太人是法国国内最显眼的非天主教群体之一,自然被视为公敌。作为犹太人的德雷福斯已成为传统与变革两方冲突下的代罪羔羊。


    尊重个人权利不会带来道德崩溃
    社会学大师涂尔干(Emile Durkheim)正正生活于被这场论争困扰的法国社会。一直以来,涂尔干都被误解为保守的社会学家,原因是他非常关注社会规范,认为「失范」(anomie,是指没有规范或旧规范不再适用)乃社会问题的根源。他亦指出现代社会的各种结构均有功能、相互分工。随后发展出来的功能学派(Functionalism)经常为一些被视为不公义的制度(如贫富不均)辩护,更有以防止失范为由拥护建制。这些学者都奉涂尔干为其开山祖师,而未必察觉到他其实是一个共和派人士,当年曾多次为救德运动护航。

    涂尔干固然认为社会急剧的转变,特别是19世纪法国的现代化过程,带来失范的问题,并对社会整体及个人心理造成坏影响。可是,他认为是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变(如社会分化)造成失范,而非由倡议个体权利的新思潮所造成。是以他并不认同保皇派对共和派的批评。涂尔干在反驳对救德运动的批评时,指出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并非自我歌颂,而是对所有个体的尊重」;「不是出于自我中心,而是出于对所有人的认同、出于对一切苦难与困惑的怜悯、出于要抗灾救难的渴望,以及对公义的渴求(延伸阅读一)」。个体主义并不等同于道德虚无主义,它本身也是一套伦理价值。它不单鼓励社会人士争取个人权益,亦要求他们尊重他人的个人权益,而后者就是一种能够凝聚社会的伦理价值。

    在-有关家暴条例的争议中,明光社等组织认为只要为同性婚姻开了路,最终会带来性伦理的崩坏,令社会变得人欲横流。问题是当-者没有婚姻保障,不能发展稳定的感情生活时,往往亦是这类团体指摘-者滥交、-Qingyu。如果同人运动的目的真的是要拆毁道德体系,他们便应推动取消婚姻制度。现在争取同性婚姻,代表-者同样肯定了委身、忠诚的价值。他们亦主张亲密关系中的平等及相互尊重(故反对暴力)。这场运动的本质是平等的个人(婚姻)权利,其结果却不是把-者从旧有的道德价值中解放出来,相反是把新的(婚姻)规范加诸在-者身上。这些规范将制约婚姻中的-者-Qingyu,而非明光社等组织所言的人欲横流,最终是巩固或是摧毁了家庭价值,值得深思。


    伦理价值需配合社会演变
    涂尔干不单指出个体主义是一种伦理规范,他甚至认为个体主义是唯一能够维系当代社会的伦理价值。在工业-发生前,人类生活方式比较一致,并由威权以-的方式维系伦理价值。可是,在工业-后,都市化的过程令人口高度集中,各种职业与生活方式混集其中,无可避免出现多元分化(韦伯所言的「诸神之争」),令传统权威崩溃。涂尔干指出在当代社会中,对个体福祉的关怀是社会仅余的最大公因数,而对个人权益的尊重便成了唯一能令整个社会都接纳的伦理价值。而对个人权益的理解,必须是以建基于事实的理性作为最高标准。倘若涂尔干生于当代,他或会认同哈贝玛斯的看法:要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我们必须遵从「沟通理性」,在公共领域中以平等、真诚态度和以理服人的方式,寻求公共议题的共识。

    要以理服人,基督教群体必须在其信条以外,寻找一套与教外人士共通的话语,说明同性婚姻如何破坏家庭价值。如果认为同性家庭会造chengre欲横流、爱滋病传播,就必须拿出证据,不应危言耸听。其实今天对家庭价值的最大挑战,是个体主义发展成「个人中心主义」(egoism)和(特别在全球化下)工作世界对家庭生活的破坏。未能正本清源,却以同人争取婚姻权作为代罪羔羊,就如同把德雷福斯再次判罪罢了!


    延伸阅读
    1. Lukes, S. 1973. Emile Durkheim: His Life and Work: a Historic and Critical Study. London: Allen Lane.

    2. Jones, RA 1986. Emile Durkheim: An Introduction to Four Major Works. Beverly Hills: Sage.

    作者徐承恩是执业医生、中大社会学系硕士,陈健民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永远的家园 – 中同

    GMT+8, 2024-5-14 23:38 , Processed in 0.3783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